2019-12-22

財務管理筆記(下)

上篇,本站唯二講財務管理的第二篇,也就是最後一篇。XD

這篇要講的是上篇的第四點,如何做低風險的投資,同時解釋 stock (股票), bond (債卷) 和 money market。

首先要講的是最基本的財務管理,就是把錢存到銀行裡生利息,但是目前的利息極低,大多是 1% 左右,好一點的可能有 2.5%,但是通貨膨脹每年漲 3%,銀行利息根本不夠,存款只會越來越薄,如果退休後想要維持目前有薪時期的生活品質,需要有 6% 以上的利息。那,怎樣的利息才能抗通膨,有效地增加存款呢?

這邊先要提到 "rule of 72",就是用 72 除以利息,就是讓存款多一倍所需的時間。如果利息是 2%,那你需要 36 年存款才會多一倍(72/2 = 26),但如果你的利息是 6% 的話,你的存款十二年後就會多一倍(72/6 = 12)。

相信大家都學過 simple interest (單利) 和 compound interest (複利) -- 錢存在銀行,銀行給我們的是 simple interest;我們跟銀行借錢,我們要還給銀行的是 compound interest。如果存款的利息是複利的話,可以讓你存款多一倍所需的時間縮短。

如何讓我們存款的利息也是 compound interest?

以下三種有 compound interest:

1. 股票 stocks:相信大家都知道股票是什麼,也知道它的風險最高,它的利息可以很高,但是公司倒的話,可能讓你連本金都拿不回來。

2. 債卷 bonds:就是借錢給政府,它的利息沒股票高,但是你可以持續領股息,而且政府不會倒,所以再怎麼樣你的本金都不會消失。

3. Money market (不確定中文是什麼):saving account 的一種,包括短期的政府債卷。

那如果想要做低風險高利息的投資,該選哪一種呢?

選擇投資的準則有兩個:一是選擇價值永遠不會變零的,一是會不停往上漲的。

有什麼是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呢?有一個就是 mutual fund。

Mutual fund 是一個含有各種東西的籃子,例如是裝有各種股票的籃子,或是裝有各種 bonds 的籃子,它的概念是買一整個產業。例如一個股票的 mutual fund,裡面會有各種公司的股票,所以就算是有的公司賠了,股價下跌,但同個 fund 裡面的其他公司可能股票上漲,所以它的值不會走到零,除非整個產業都倒了,而這個機率非常小。

至於持續往上漲這點,如果你看上一篇的 Andex Chart 的話,就會發現雖然短期內有漲有跌,但長期看下來,整體是上漲的,所以如果要投資的話,要有放長期的心理準備,因為這是會退休做準備,所以基本上你的錢是丟進去後,等到退休時再拿出來用,而這期間至少還有二三十年,假設各位才處於三十而立的年紀。

理財顧問之前跟我說了一個觀念,就是理財的比例要依年齡分配,例如你是三十歲的話,那你的財產要有 30% 是屬於 fixed income,也就是穩定收入,像是存銀行或是有穩定利息的投資,屬於保守投資,另外 70% 則可以用在風險型投資,例如股票,因為就算賠了還有時間體力把它賺回來。如果你是四十歲,就是要有 40% fixed income,60% 風險投資。年紀越長,保守投資的比例要越高,風險投資的比例要遞減。

以上就是最近學到的理財概念,給大家參考,我只是單純想記下來,因為知道不記下來幾個月後就會忘光光。XD










財務管理筆記(上)

最近熱衷於參加 Meetup 的活動,因緣際會之下認識了所謂的 financial educator,或是叫 financial advisor。因為之前很少接觸這一塊(雖然我妹就是會計師),所以聽到有人說他是 financial educator 的時候滿好奇這是什麼職業。

(一)什麼是 financial educator?

ok, 會在 meetup 活動聊到這個,起頭話我忘了是什麼,總之對方問我是怎麼理財的,我就說存銀行阿哈哈,然後對方就說:蛤,那你利息多少?

我說,就一趴左右啊,現在所有銀行的利息不都是只有一趴嗎?

對方說,然後呢?有什麼其他理財的方式嗎?

我說,嗯,就存 RRSP (Registered Retirement Saving Plan) 和 TFSA (Tax-Free Saving Account) 啊,然後幾個 GIC 吧。

對方問,那你的 GIC 利息是多少?

我說,大概是 2.5% 左右吧。

對方說,這就是你所有的理財嗎?天阿,你需要接受一下理財教育,我的工作就是教大家怎麼理財。

然後他有天就 msg 我說某天有個 financial workshop,是教怎麼存退休金的,問我有沒有興趣。我說,好啊,最近溫哥華物價越來越高,真的有點擔心以後可能會露宿街頭,於是就去聽了。

聽完以後,他就把我拉到小房間,解釋了一下我之前不懂的東西,例如 non-registered 和 registered 是哪裡不同,TFSA 拿出來以後可不可以再存進去,等等之類的,還有回答我一些問題,有點像是財務諮商。

ok,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想說,欸,這樣諮商等等該不會收諮商費吧?我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有點晚了,他已經回答完我的問題了,不過其實這一切都是免費的服務。

然後呢,前幾天在 Meetup 上面看到一個活動,就是給加拿大居民和公民的一個免費的財務講座,於是我今天就去惹,去了之後才發現是一樣的東西。總之就是他會提供免費的財務講座,然後找你去的人其實是 financial educator,如果講座後你想要知道怎麼理財的話,可以安排一對一的諮商,這些都是免費的。

如果是免費的,那他們怎麼賺錢?

他們的營業模式是這樣的,financial educator/advisor 是屬於 independent self-employed,但是是在某個大公司的雨傘下從事他們的業務。他們可能有各種執照,例如保險執照和投資執照等等, 所以他們可以幫人辦保險、幫人做投資等等,這個大公司和銀行、保險公司還有投資公司都有合作關係,所以可以幫客戶做這些事。如果你是個懶人,懶得保險找一個業務員、投資找一個業務員的話,那你可以找他們,只要找一位就可以各種服務都有,不然以前我爸媽買基金其實就是要透過銀行的業務員。

如果你跟他們諮商過後,覺得還是存銀行最好,也不需要買保險,那也是可以的,大家就當交個朋友,因為他貢獻了他的時間回答你的問題,但是完全沒賺到任何錢。如果你決定要買保險,那保險公司就會付他 commission fee。

加拿大有幾家這種公司我不清楚,不過以上兩位是在不同的公司,今天講座的講者說,北美大概有七千多人從事這個職業。

(二)他們教什麼?

根據我這幾次的經驗,他們講的內容大概有幾點。

1. 你的存款跟得上通貨膨脹嗎?會不會永遠無法退休?
2. 怎麼在合法的情況下節稅?
3. 有了存款後,你的生活有保障嗎?
4. 什麼樣的投資是高利息,但是風險比玩股票低的?

每個公司的講座內容都不一樣,有的講座會教你怎麼節稅,有的會告訴你怎麼投資,但講座都是很粗淺的內容,可能講太深的話很多人會聽一聽就開始恍神惹,像是我第一個去的講座,雖然有解釋到一些我之前不懂的東西,但對我來說有點講太快,我都還沒吸收他就講下一頁惹。如果聽完你想了解細節,就可以問找你去聽講座的 financial advisor,通常講座完都會填一個問卷,如果你在裡面填選你想要知道怎麼理財、怎麼讓存款增加的話,他們會主動來找你聊。若是有興趣想要增加自己對加拿大稅制的了解,但又怕自己一對一諮商完不好意思不買保險或做投資的話,可以聽完免費講座就閃人,不要填任何問卷。

怕這篇太長,所以就先回答前三題,最後一題下一篇再講,因為想解釋一下 stocks, bonds 和 mutual funds 的差別在哪,今天聽完有「啊,原來如此,終於懂了」的感覺。😅

第三點講的保障(protection)是指醫療保險,包括重大疾病險、醫療保險和儲蓄險,加拿大人有政府提供的基本醫療險,但是如果有重大疾病的話,有些比較貴的藥還是要自付,而且像是中風這種,有的情況是無法工作的,這些都包括在這個 category 裡面,他們說的保障就是你發生意外的時候,因為有保險而不用擔心生活上的問題。這個部分因為有些公司的保險已經有包含 exteneded healthcare,政府機關的工作也都有,就不贅述了。



回到第一點,上圖最右邊有一排 legend,最下面灰色的那條是 inflation rate,就是通貨膨脹,大概每年 3.6% 左右,也就是說你銀行的利息最好要在 3.6% 以上,不然你的存款會越來越不值錢,然後溫哥華的物價上漲率大概是每年 7%,溫哥華人生活辛苦也不是新聞了。(淚)大概有 90% 的加拿大人繳完房貸和各種生活費用後,每個月剩沒多少錢可以存,之前有新聞說,加拿大幾乎幾乎人人有 debt,你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不過如果你看到有人一發現薪水晚發就急的跳腳的時候,就知道是有可能的。我遇過的情況是有時候因為銀行或行政上的問題,薪水延遲入帳的時候,老闆會問有沒有人急著用錢(大部分是繳房貸),如果有的話,他會用他私人的錢先給你。

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怎麼讓你不被扣太多稅,使存款增加呢?大家也知道加拿大的稅很重,我每年大概有 30% 的薪水上繳給國家。

加拿大人的對節稅最基本的了解就是存政府的 TFSA,每年有五千塊加幣的額度,從開始實施到現在,每人到目前可以存在免稅帳戶的累計金額是 $63500,所以你還沒存到這個金額的話,就把它存到滿額。不過呢,如果你只是存在銀行裡的 TFSA 的話,利息不到兩趴,所以另外的方法,就是在 TFSA 的雨傘下買儲蓄險或基金。

我對儲蓄險的了解不多,第一位 financial advisor 有介紹我一個方案,我妹看了以後說沒必要,不如拿這個錢去買 mutual funds,所以我就沒買儲蓄險了。😅

下一篇會講我學到的 stocks, bonds 和 mutual funds。

ps. 今天的講者說第一張的那個 Morningstars Andex Chart 網路上都可以找得到,所以我就孤狗了一下,結果發現只能找到 2017 年的,而且 Reddit 上說這是要錢的,雖然有的 financial advisor 會給免費的,但他們是要花錢買這些圖表的。










2019-12-15

2019 日本九州行感想

把去玩時也在臉書的心得筆記整理在這。


2019.10.21

1. 日本的廁所大多都有附擦馬桶蓋的。



2. 機場廁所的音姬好自動,坐下就出現流水聲。

3. 新幹線好快,博多到廣島一個小時就到了。



4. 新幹線上的顯示燈會報新聞,可以看到日本最近發生什麼事。



5. 廣島車站還滿大的。



6. 在廣島電車上遇到一個日本小姐,英文好好,跟我們解釋路面電車怎麼付錢。(今天遇到的日本人英文都不錯欸~)

7. 旅館附近有個日本銀行,是原爆後唯一沒被炸毀的,今天剛好有展示,才知道日本政府送了好多日本人出去(官約移民),送的國家有巴西、秘魯和夏威夷。



8. 唐吉軻德裡面真的好多東西!

Ps 1. 桃機的第一和第二航廈中間有電車,第一次坐欸。
Ps 2. 商務艙就是比較舒服啊~


2019.10.23

這兩天日本的新聞都是:

1. 天皇即位典禮 — 晚宴表演和安培昭惠夫人是否穿錯衣服

2. Tutorial 德井義實巨額逃漏稅 — 逃了約一億兩千萬日幣



2019.10.26

1. 福岡機場似乎剛開始實施快速通關,弄指紋和瞳孔辨識的隊排很長,弄完之後才過海關。

2. 廁所全是 TOTO 的免治馬桶,也都是 TOTO 的吹風機,目前沒碰過一間廁所是有擦手紙的,全都是吹乾的,廁所也都有音姬。不得不說日本的馬桶很先進,起來後十秒內就沖了,不像溫哥華的,手在馬桶前揮半天還不沖。

3. 很多人開小型的廂型車,Toyota, Suzuki, Mazda 和 Daihatsu 都有出,最常見的是 Daihatsu 和 Suzuki 的小廂型車,溫哥華還沒看過這種小廂型車。

4. 很多パチンコ店,而且都很大間。

5. 便利商店和藥妝店很多,不小心進去就會出不來惹。

6. 坐過新幹線以後就覺得其他火車好慢,為什麼都要坐一個小時以上。😂

7. 什麼東西都種類超多,不管是用的包括牙膏、洗髮精或泡澡的,還是吃的像是優格、布丁或啤酒,有選擇困難症的要怎麼辦?

8. 颱風 19 號造成的災害還在恢復中,福島很嚴重。

9. 最近都在播比賽,目前焦點是花式溜冰選手紀平梨花。

10. 飯店提供的吹風機都是 Panasonic 的離子吹風機。

11. 日本中小學的 field trip 去廣島原爆或是別府地獄,我覺得比較有意義,台灣都是去遊樂園坐一些遊樂設施,個人覺得很莫名奇妙超討厭。






2019.10.28

1. 八千草薰過世,電視結目在聊她的生平和演過的戲,發現有過女演員跟八千草年輕的時候長得很像,想不起她的名字。

2. 昨天是東京國際影展

3. 特急列車《霧島》的綠色車廂有一個小房間是讓人進去講電話的

4. 日本火車很準時,準點前未到就表示有問題,例如我昨天看錯時間。😂(相較之前在英國的時候,沒有火車不晚個十分鐘才到,晚到半小時根本正常發揮。)

5. 指定席會有人驗票蓋章

6. 北九州的 Pass 是黏在小本本上面,過夾門的時候是從 JR Gate 過去,給站務人員看你的 Pass。南九州的 Pass 是真的可以用的,搭火車是直接刷 JR Pass 進站,而不是刷要搭的那班列車的票,列車的票是上火車的時候驗票用的。


2019.10.31

在福岡入境時排很久的壓指紋和瞳孔辨識,後來用在出境的時候,自己在機器前壓護照和瞳孔辨識後就可以出去了,不用經過海關。排我前面的女生應該是代購,因為在稅務海關要把收據收走的時候,她問海關能不能讓她拍照收據。

剛剛在 Skytrain 上才發現原來 Halloween 是今天不是昨天,然後偷聽坐我後面的兩位中國人聊天,內容是去台灣玩什麼,其中一位說他去了花蓮三次,非常好、非常美,交通不是很方便,但是很好玩,尤其是太魯閣和清水斷崖,然後他還推薦他朋友去綠島,也是非常美,很多魚,每天都不一樣,就是不能吃。哦,他去台東玩的時候還去坐船去賞鯨。

突然從周遭都是日文的地方回到都是英文的地方,有點不習慣。搭電扶梯的時候,還是習慣靠左,看到其他人靠右,才猛然發現我已回到溫哥華。

溫哥華沒我預期的冷,回到家的時候還以為我忘了關暖氣,但其實有。剛到家門口的時候,正好在放煙火,從大門往 False Creek 的方向望過去可以看到煙火,原來現在連 Halloween 都有放煙火。

Ps. 轉機一個不好的地方,就是不能日本的 Duty Free 買梅酒,因為在台灣還要再過一次關。QQ









2018-07-15

閒聊|承擔某人的人生

說實在,我滿不喜歡承擔某人的人生這個想法。覺得自己受某人影響做了什麼決定,某人就要承擔自己的人生。或是反之,受了某人的影響做了什麼決定,某人就覺得他需要承擔我的人生。

也許有人覺得承擔了別人的人生很難過,但我覺得若是有人認為他承擔了我的人生也一樣會讓我覺得難過和困擾,因為這表示我需要承擔他的情緒。他覺得他承擔了我的人生,所以我若過的不如意、不開心,便是他害的,他很難過和內疚。但我並不覺得是他害的,那是我自己的選擇,反倒是他自以為承擔了我的人生而為我感到內疚和難過,會讓我覺得是我害他難過的,我明明沒有要他承擔我的人生,為什麼我要承擔他的情緒?別人自以為承擔了我的人生,會讓我覺得我連不開心的自由都沒有了,我必須要過得好,才會讓他感到安心,但我並沒有想要承擔別人的情緒啊。如果別人承擔我的人生讓我得到的是需要承擔他的情緒,我實在承受不起,我無法承擔別人的情緒,所以不需要別人來承擔我的人生。

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最後做選擇的還是自己,做了選擇,就不要認為別人需要為你承擔什麼,你的選擇就是你的承擔。希望大家不要讓別人承擔你的人生,也不要自以為承擔了別人的人生。








2018-01-13

人生與牌局

我不會說有我現在是因為我會打牌,我必須感謝我父母幫我準備好了一副牌讓我自由發揮。

有人很喜歡拿牌局比人生,說每個人手上有一副牌,有人可以把好牌打爛,有的人卻可以把爛牌打好,所以自己的人生是靠自己決定的,他能有現在是因為他有能力,並且努力把牌打好。

我想說,你只對了一半。請問你手上的牌是哪來的?是你靠自己得來的嗎?還是你生下來時你父母就幫你準備好了一副牌?手上沒牌,就算有能力打得一手好牌,也沒牌可打。

你至少該慶幸,你生下來時你父母還幫你準備好了一副牌,你不用自己想辦法去弄到一副牌。你能打好牌,有一半也許是因為你會打牌,但絕不是全靠你自己的本事,或是你比別人有本事,你只是不用靠自己弄一副牌來打。人家還在花時間和精力,努力想得到一副牌的時候,你手上已經有一副牌了,你有比別人多的時間可以學習如何打牌,和比別人多的時間思考要怎麼打出好牌。

不要在那邊手上有現成的牌打,然後說手上沒牌的人沒能力或不夠努力,所以才打不好一副牌。


Arrogant.









2017-08-27

考驗修養的三種言論

在臉書看到朋友的奇文已是見怪不怪的事,怪的是為什麼自己看到這些言論還處於需要修養心性的程度。

以下是三種極度考驗我修養的言論:

1. 開地圖炮:很愛說某群人就是怎樣,例如自己認識的科學家可能只有兩位,卻自以為已經了解全世界的科學家,身邊在學界的人不到五位,卻很愛自以為自己有多了解學界,其實他懂個屁啊。

2. 自以為懂:懂了某個領域的 1%,就自以為懂惹 99%,比真的懂得 90% 的專家還懂。別人沒指正他,他還會以為他真的懂惹 99%,因為不懂的小妹妹會一直誇他好厲害、懂好多,殊不知姐在心裡默默翻白眼,順便給他 87 分。你說為什麼懂的人不去打他臉?因為他就自以為最懂了啊,什麼人最易騙難教?就是自以為懂的人,既然如此為何要浪費精力去跟他辯?

3. 以管窺天:自以為自己狹隘的眼界就是全世界。以自己的標準看全世界,不符合他理論的就是沒邏輯,從不覺得是因為自己的見識太少。

什麼?你說上面這三種不都是一樣嗎?是啊,自以為是的人不會漏犯了以上任何一種,這才是自己為是、自我感覺良好的極致,懂嗎?

而且呢,不把它寫成三樣難消我心頭怨氣。



佛曰:施主,你還需要繼續修身養性哦~(雙手合十)










2017-07-28

comfort zone

People can choose to stay in their comfort zone for their whole life;
but it's ok to throw your fear behind and push yourself out of comfort zone.

Every time you try different things,
your comfort zone gets bigger.

Sometimes it's good to challenge yourself with what you are afraid of,
until everywhere becomes your comfort zone;
Then you can go anywhere you want with no fear.

My comfort zone is staying in science.
I should step out of my comfort zone,
and, be produ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