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31

實驗室大公開 (補感言)

昨天和前天(週四、五)和帶我的博士生M(現在已經是Dr.了)約了一起clean-up 我們的bench,這是他自從二、三月開始忙後就沒再來實驗室之後,第一次回到實驗室,昨天中午大家一起吃了午飯,算是他的farewell,雖然他還會繼續待在溫哥華。


我跟老闆講了只做到七月底,所以禮拜二將會是我的最後一天,老實講,會捨不得。捨不得我堆滿瓶瓶罐罐的bench (雖然一點點是我堆的,其他都是M 堆的),還有座位邊的超級大窗戶,以及窗台上其他學長堆的雜七雜八有的沒的玩具。

我覺得實驗室的設計很重要,除了顏色要讓人感覺舒服清爽,尤其是大窗戶格外重要,一整片的大窗戶,讓人有「窗明几淨」的感覺,做實驗這檔事,個人覺得非常需要有大窗戶的視野來開闊心胸,不然會越做越悶。其實,之前找學校的時候,非常希望各個學校網頁上能有實驗室的照片,讓我們看看他們實驗室的設計是怎樣,顏色舒不舒服,有沒有大窗戶…等等之類的,但是很可惜,這些好像都不算在重點之內,目前沒看到哪家學校有放照片。

雖然來這裡逛的人應該沒有想考慮來我們學校唸生化的,大概連想唸生化的人都沒有,不過還是放上我實驗室的照片讓大家看看。這個實驗室是我待過最喜歡的,因為空間很大,bench 的顏色算是粉耦色吧!讓人感覺很舒服,有些實驗室是黑色的,感覺有點沉重。有超大的窗戶,雖然到處堆了亂七八糟的東西,還是會讓我有「窗明几淨」的感覺,這點很重要!最後,「人氣」也很重要。其實,這間實驗室在我大二做volunteer 的時候就待過了,只是那時候使用這間實驗室的人不是我現在的老闆,而是另一個教授,同樣的實驗室,可是那時候的人只有小貓兩三隻,加我總共才五個人,感覺差超多。相較於現在十幾個人的熱鬧氣氛,那時候真的是超級冷清。



這就是我的bench,原本是M 的,不過自從他找我回來後,就把他的bench 讓給我用了。實驗室人太多,需要兩個人共用一個bench。藍盒、黃盒子裡裝的是大小不同的pippet tips,旁邊那個是不可或缺的計時器(timer)。



Bench-top 插座那邊貼的一堆紙條是常用的recipes(溶液配方),燒瓶裡的黃色液體是細菌培養液,桌上和bench-top上的瓶瓶罐罐都是實驗用溶液,有些是酵母培養液,我一年多前做的竟然還在。桌角那一罐紅白透明的是70% EtOH(酒精),消毒清潔桌面用的。



窗台上放了一些有的沒的玩具,橄欖球、裝飾品和娃娃等等。忘了說,我們實驗室這兩個月開始才有女生的研究生(大學部學生沒算在內),之前全是男的,我們老闆說他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無意中收的都是男的。

以上就是我的bench。

下面看一下系館吧!我是週末去實驗室弄東西的時候照的,所以沒看到人別覺得奇怪。

要到我們系館,會先經過化學系的系館。



右邊的牆上寫了大大的"Chemistry",我只照到"C"的部份。



過了消防門後(門上方有"South Science Building" 標示),就是我們系館。



系館辦公室(MBB office),上面黑底白字寫的是:Molecular Biology & Biochemistry (MBB)



從樓梯間往下看,我們實驗室在最底樓,底樓中間區塊有沙發的地方是廚房,有冰箱、水槽、微波爐等等。

以上,就是SFU 的生化系館,個人覺得環境很不錯,有興趣的人可以考慮來唸,最近系館旁邊蓋了新大樓,是給新設立的"Faculty of Health Science" 用的(沒記錯的話,今年九月進來的是第一屆學生),和我們系館是相通的。

【補充】加拿大的學費比美國便宜很多,而且研究生有薪水(stipend),我們學校(SFU)學費一學期為CAD$1,500 左右(網頁按此),一年三個學期(Fall: 9-12, Winter: 1-4, Summer: 5-8) ,不論碩、博士生薪水皆為$19,000/yr,助教(TA)薪水和獎學金另外加,消息來源為我們實驗室的研究生。

PS. 我不知道faculty 在台灣的學制裡面算什麼,不過這裡解說一下我們學校是怎麼分的。我們學校有六個faculties:Faculty of Applied Sciences, Faculty of Science, Faulty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Faculty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Faculty of Education 和新設立的Faculty of Health Sciences.

Faculty of Applied Sciences 就是電子(EE)、機械和人體運動學(Kinesiology)…等等之類的,主要是Engineering。Faculty of Science 裡面有很多,像是我們系MBB,還有Biological Sciences, Chemistry, Environmental Science, Physics... 等等。Faculty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是商學院,有自己的一棟大樓,是我們學校的主力,從我們學校出來的Business 學生人家聽到會說「好厲害」。其他的Arts, Education 應該看名字就知道裡面有什麼系了吧!個人不熟,就不在這裡多加介紹了。


[07.31.07 update]

這篇其實是想在今天,七月的最後一天發的,因為這是我工作的最後一天,不過基於某些原因,我請博士M 上週四、五回來,所以提前在上個禮拜就發了這篇。聽起來有點奇怪的理由,總之就是這兩天對我來說都很重要,但又不想瑣碎的分成兩篇紀錄,所以補在這篇後面。

今天去學校看了一下昨天做的ICC,順便教另一個女生怎麼用顯微鏡,之後就去還實驗室鑰匙,把十塊拿回來。桌上東西清一清,其實也沒什麼好清的,上個禮拜就和M 清過了,該拿的東西昨天也搬回家了,之後就去和老闆打個招呼說我要走了,給了他昨天寫好的感謝卡,和實驗室的同學、學長說掰掰,就真的是離開的時候了。一年多前,也就是2006年初,我也曾經這樣離開,但沒有一一道別,只跟M 喝了杯咖啡、聊聊天就掰掰了,這樣草率的話別,好像是預告著我會再回來。於是,今年初,我因為需要推荐信的關係,又回來實驗室找老闆,再次跟M 喝杯咖啡報告近況後,我回來了。

這樣來來回回一遭,我想…這次,我是真的要說掰掰了,M 也真的要離開實驗室了,在這之前的六月,P 已經先行離開實驗室了,雖然之後有回來個幾次,但我想隨著他博士後研究的開始,應該也真的要離開了。上面的這些照片,可以算是完整的記錄了我在這個實驗室兩年的回憶,我想我會常常想起在這裡的一切:曾經做Y2H 的時候和M 一次塗了百多個盤子,花了我們三個小時;曾經為了完成實驗在實驗室待到七、八點,外面天黑的不能在黑,於是大家把大窗戶的窗簾拉下來;曾經實驗做不出來的時候,M 拿了一個日本相撲手的娃娃放在我面前,說這個娃娃會帶來好運,讓它看著我做實驗就會成功;曾經學長們在實驗室裡玩著西洋棋,後來老闆不喜歡所以收起來;曾經在幾個禮拜五傍晚,其他實驗室的人會聚在我們實驗室裡玩牌賭錢;曾經M 要我做了海報在學校研究生的研討會展示,我很緊張,但還是乖乖地站在那裡回答人家的問題;曾經…那些M 給我的鼓勵和幫助,真的很感謝。

我會永遠記得我是怎麼進到這個實驗室的,我也會記得大家,當然也會和老闆保持連絡(今天他又問了我一次要用哪個e-mail 聯絡我)。這一切的一切,我只能說,非常感謝,沒有在這個實驗室的這兩年,就沒有現在的我,真的。

最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而…這次是真的。


(嗯,以上這些怎麼聽起來像是致謝詞,而且還拉里拉雜一大串,要不要乾脆就新開一篇文章發阿~還在龜毛什麼硬要擠在同一篇?!哼,人家就是想要我的感言和我的bench 照片擺一起,這樣才有紀錄回憶的感覺咩~)







2007-07-26

[UK] Stratford-upon-Avon

又是一篇拖了很久的遊記,有時候照片看看覺得應該補完,不然總像是少了個尾巴,偏偏又沒什麼動力。


2004年夏天,在英國的倒數第二個禮拜,我去了莎士比亞的故居:Stratford-upon-Avon。說到莎士比亞,雖然有名歸有名,但要不是high school 的英文課規定非唸不可,我想我這輩子應該也不會想要把它翻開來看,雖然說我家有一整套梁實秋翻譯的,而且我老爸還在裡面畫線做筆記了。

跟遊記沒什麼關係,不過既然說到high school 的英文課了,就忍不住想說。這裡的high school 英文課,每年要唸一本小說和一本莎士比亞,至少我們學校是這樣。我唸十一年級的時候,唸的小說是「一九八四」,看過這本小說之後應該就會知道英國電視節目"Big Brother" 為什麼要叫"Big Brother",莎士比亞則是唸「哈姆雷特」。十二年級英文應該是唸「蒼蠅王」,不過基於某些原因,我拿課的時候是唸一本我覺得沒什麼名的小說,至少我沒聽過,書名也忘了,好像是"Beloved, My Country" 之類的吧!至於莎士比亞,嗯... 忘了是唸哪一本,好像有唸過「李爾王」,不過那好像是我十年級的英文課唸的。算了,這些不是重點,言歸正傳。

【補充】說明一下這裡的學校制度,小學是一到七年級,而high school -- 正確來說,應該叫"secondary school",是八到十二年級。

既然都被硬逼著唸了莎士比亞裝氣質了,不來作者的故居看看好像說不過去,於是挑了一個IAESTE 沒有活動的週末過來參觀一下。老實說,因為事隔太久,加上相片沒照幾張,所以細節幾乎都忘了,不過印象中有三個地點,我只去了火車站附近的那個,那裡有莎士比亞的出生地(birthplace)和他後來的新居,以及他孫女的"Nash's House" 等等,其中有一個有很大的後花園,屋子裡面都有人員解說。另外兩個地點的"Anne Hathaway's Cottage" 和"Mary Arden's" 因為走路到不了就沒去了。

關於故居的地點、開放時間和歷史等等,這個網頁都有詳細的介紹,我就不多說了,免得誤導大家。



這是個美麗的小城市,第一次看見河上有那麼多天鵝,這就是River Avon。



這是莎士比亞的出生地,請路人觀光客幫我照的,結果照完發現房子被切一半。orz...

唯二的兩張Stratford-upon-Avon 的照片,因為那時候帶去的家裡唯一的手提電腦太老舊,沒有USB,所以只能靠幾張記憶卡撐兩個半月,當然只有節省的照,唉。



照片太少,補上一張明信片代替。


實用旅遊網站

Shakespeare' House
Stratford-upon-Avon: Birthplace of Shakespeare






2007-07-22

東京(六)皇居 -- 終篇

在2003年去東京自助旅行的最後一天,也就是聖誕節當天,下午的班機回台灣,早上抽空去皇居逛一下。這個最後一篇被我拖了很久,因為後來我帶去旅行的筆記本不知道被我塞到哪裡去了,我房間裡可能的地方都找過了還是找不到,讓我沒什麼動力把最後這天的行程補上來,雖然這天只是去皇居而已,雖然筆記本到現在還是沒找到。(泣)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所謂的「護城河」吧!



只在外面看看,忘了能不能進去參觀,不過我到的時候是一大清早,沒什麼遊客、人潮。



這裡非常的寂靜。



皇居的護城河外圍,是一大片的石子地,在過去是一大片公園。



公園的外圍,才是鬧區。出了公園,就是一些大樓之類的建築物,以及上班人潮。



日本東京的最後一天早晨,在皇居散步,看這個城市的最後一眼。

我還會再來。







2007-07-10

[CAN] Whistler (2/2) - Upper Villiage

從Whistler Village 走到 Upper Village 只要五分多鐘就到了,很近。

這個Upper Village 簡直是小孩子的天堂,這裡放滿了portable 的遊樂器材,像是攀岩的柱子,或是可以跳很高需要綁安全帶的那種跳床…等等。




還有下面這個東西,不過我看不太出來是要怎麼玩。



整個地方用得像個playland。



還可以給小朋友騎馬。



原本沒有這些遊樂設施的時候,纜車可是大受歡迎呢!要坐都是要排隊的。



可是看看現在,好可憐阿~乏人問津。



這個板子是用來顯示哪幾條滑雪道有開放。



還有野生的熊可以看喔!不過要先打電話去預約。



可以看見纜車沿著滑雪道而上。




這是Farmer's Market,每個禮拜天11am-4pm,裡面的東西還滿多樣的,除了賣一些蔬果麵包,還有馬殺雞和指甲彩繪。



還滿熱鬧的。



另外還有賣衣服和一些藝術品。



旁邊的建築物是一些餐廳,可以坐在patio 邊吃邊欣賞風景,其中一家還有大方的聖代試吃,我們選了一家吃中餐,裡面還設有一區沙發和看電視的地方,老爸坐在那裡睡了20分鐘(典型的吃飽就想睡)後,我們就打到回府了。

沿路上看見很多設施在蓋,我媽說:「看起來大家都想趁奧運大撈一筆。」

老爸:「對阿,為什麼阿?只是個冬奧而已,真的會帶來那麼多商機嗎?搞不懂~」


不管怎樣,溫哥華真的是為了2010的冬奧很早就開始準備了,整個就是很興奮的感覺。orz...






2007-07-08

[CAN] Whistler (1/2) - Whistler Village

在這裡的第一句我非常想先說:Whistler 不再是只有冬天能玩了,現在變成夏天也很有看頭,大家往下看就知道了。


因為叔叔沒去過Whistler(惠斯樂),加上我們自己也很久沒去了(除了老媽,她去年才跟法鼓山的去過),所以我們決定今天去Whistler 走走。可能是因為準備2010年冬季奧運的關係,從溫哥華到Squamish 中的整條路上都在施工,看起來像是要拓寬馬路的樣子,不過因為都是山路的關係,可以看見兩旁堆滿了大石頭,大概是為了拓寬馬路而從旁邊山壁打下來的。在路途中,還看到有腳踏車比賽。過了Squamish 之後到Whistler 的路上,中間就沒什麼在施工了,其實路也已經是四條道了,大概不需要再拓寬了吧!

開了兩個多小時,終於到了Whistler。停車場還是石子地,地上沒畫車位,所以大家都沒有停很齊,應該可以停更多車的,因為有些車和車之間的間隔很開,變成能停的車輛變得比較少,我們到的時候是早上11 點,幾乎全滿,我們很幸運的撿到一個車位。

主要玩的地方分成兩個villages:Whistler Village 和Upper Village,停車場在兩者中間,我們先去Whistler Village。(Whistler 裡的各個地圖可以在這裡找到。)



進Village 的入口。



遠遠的就可以看到纜車。後面的山上,雪都化了,可以看到幾條滑雪道。

之前來的時候,偶爾會有街頭藝人表演,但是今天沒看到,不知道是沒有了,還是表演的時間還沒到。那時候,除了看看街頭藝人表演,逛逛商店,還有坐坐電纜車到山頂去看一下,其實夏天的Whistler 就只是這樣。即使是我媽去年才來過的,她來的時候也只是這樣而已,但是今天來的時候,只相隔了一年,還真是令人大開眼界,怎麼說?看下面的照片就知道了。



現在的纜車發展成另一種用途,冬天的時候是載人上山好讓人滑雪滑下來,夏天的纜車除了載人上山,還有載腳踏車,年輕人到了山頂後騎著腳踏車衝下來,這變成了Whistler 的夏季活動。



看看,大排長龍,這下Whistler 不再是只有冬天有得賺,夏天又有另一大把的收入阿~



看到衝下來的腳踏車了沒?冬天的滑雪道變成了夏天的腳踏車道。



可以看見下來的每個人身上,都沾滿了泥土,腳踏車上也是。



這有沒有比滑雪恐怖?滑雪跌倒了,至少雪是軟的,這個翻車了,大概會痛得要命吧!



買票的地方,旁邊是個表演的stage。



價目表。



Village 中的其他商店街景,滿有歐洲味道的吧!



另一街景。



接下來到Upper Village。







2007-07-07

[CAN] Crescent Beach

在White Rock 海邊旁邊,其實還有另一個海邊,是觀光客比較不知道的,因為它沒有大量的商店和餐廳,多是以住家為主,但卻不失為一個玩樂的好場所,今天去的時候,很多人在海邊曬太陽、游泳,還有玩遊艇。


那就是:Crescent Beach



今天在到Crescent Beach 之前,先到附近的一個古蹟參觀-- Stewart Farmhouse,於西元1894年由最先來到Surrey 的John Stewart 家族蓋的,就是下面照片的左邊,外觀看起來沒什麼特別的,不太像所謂的古蹟,可能要進去看才能看出所以然,不過我們到的時候已經關了,所以沒辦法進去參觀。



上次去White Rock 的時候遇到退潮,沒想到今天又是退潮。



在古蹟房子後面的海邊,發現停了很多船,往下一看,滿滿的都是牡蠣,不過別高興的太早,旁邊有警告標語,說這些蚌類、牡蠣的可能被污染了,不能吃。

晃完了以後,便前往很久沒去的Crescent Beach。



在這裡,可以很近距離的看到那些高級住宅。這間裝飾的很漂亮,院子裡掛滿了各式手工藝品。



因為退潮,露出了一大片的沙灘,一堆人趴在上面曬太陽,還有一堆人趴在上面不知道在挖什麼,可能是螃蟹或蚌之類的,不過這裡也有警告標語說這些都有被污染,不能吃。



滿滿的人。知道那個藍衣服的趴在草地上幹麻嗎?走近後才發現他是在照一隻螃蟹。^^"



比起好幾年前來的時候,現在變得比較商業化一點,至少多了好幾家餐廳。



比起前面住宅區那一段,這邊就比較有點觀光的氣息。



有幾家住宅是整片的落地窗,院子又佈置的超漂亮,整個就是很高級的感覺。(我超愛落地窗的啦~)



看看這家人在樹上做了什麼~!



好久沒看到有人放風箏了呢!



超熱鬧的海邊,都是遊艇咻咻的聲音。



應該是讓人租船的地方。



Crescent Beach 也有這種橋,但是比White Rock Beach 的短小很多。

發現了沒?沙灘上有一條一條的,上面照片中的是木頭,下面的是石頭組成的,知道那是什麼嗎?



我也不知道,問我爸,我爸說:連那個你也不知道,那是「攔沙壩」阿!防止沙子流失用的。



這就是抓螃蟹用的籠子,不過這個人有點小氣,因為他把肉裝在罐子裡,所以螃蟹聞得到卻吃不到。我們團契之前抓螃蟹的時候,就只是拿根線把雞腿綁在籠子裡而已,所以螃蟹是聞得到也吃得到的。



這邊和White Rock 還有一點不同,就是這裡的海風頗大,但是White Rock 海邊沒什麼風。

逛完Crescent Beach 後,我們就開到White Rock 吃晚餐。(在那一排的餐廳中,沿著走就可以找到。)

今天吃的是COSMOS Greek Restaurant,這家其實吃了兩、三次了,因為覺得滿好吃的。

我們只叫了兩道:"Seafood Platter" 和"Rack of Rib",但其實就很夠了。



這是Seafood Platter 附的沙拉(吃了一半才想到要照),醬有點酸酸甜甜的,滿好吃的,另外有附Pita,沒有照。



這就是"Seafood Platter",中間是炸花枝,兩旁的串是一樣的,串有蝦、鮭魚和干貝,最兩旁的兩隻看的出來是什麼吧!龍蝦。

我很喜歡那個馬鈴薯,酸酸的。



這是"Rack of Rib",羊小排,沒羊騷味,肉很嫩,很好吃。

這樣加稅總共加幣$90。(阿~差點忘了,我爸還有叫兩杯咖啡,但我不知道咖啡多少。)